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沉积与环境

  • 海南岛岸礁中晚全新世沉积演化及其控制因素

    徐红飞;吴峰;叶茂松;祝幼华;王静雯;

    海南岛岸礁体系是中国重要的珊瑚礁资源之一,然而针对其沉积演化过程仍然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基于海南岛文昌市长圮港近岸ZK-6钻井,通过AMS~(14)C定年、宏观岩芯观察、镜下薄片鉴定等方法,对钻井沉积特征(岩性、生物组分)进行了精细刻画,建立了研究区岸礁沉积演化序列,探讨了岸礁发育演化控制因素。AMS ~(14)C测年结果表明,岸礁发育时间为中晚全新世(7 560~3 410 aBP),沉积相以礁坪相与礁后相多次交替出现为特征。岸礁发育演化的控制因素包括海平面变化和古海水温度。相对较低的海平面条件下研究区主要发育礁坪相,而相对较高的海平面条件下研究区主要发育礁后相;古海水温度对岸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沉积速率上,表现为古海水温度的升高会促进岸礁沉积的速率增大。研究认为,海平面变化是海南岛东北侧岸礁在7 560~3 410 aBP期间发育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以此揭示了海南岛岸礁珊瑚群落生态系统演化规律,为岸礁珊瑚群落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2025年03期 v.45;No.215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6K]
    [下载次数:144 ] |[阅读次数:2 ]
  • 下珠江三角洲平原生物遗迹特征及对古环境的指示

    王媛媛;张亚斌;王晓波;张国成;

    下珠江三角洲平原受河流和海洋共同影响,生物种类繁多且对环境响应灵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沉积环境特征。通过使用三维重构技术,对研究区内不同微环境中的生物遗迹组成进行了精细研究,对沉积环境中的盐度、粒度、浑浊度、TOC等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研究区内造迹生物有甲壳类动物螃蟹、环节动物沙蚕、双壳类动物河蚬、弹涂鱼以及鸟类等,其中甲壳类螃蟹和环节动物沙蚕为主要造迹生物。(2)研究区内主要生物遗迹有双壳类动物河蚬的进食迹、居住迹,甲壳类动物螃蟹的居住迹和爬行迹,环节动物沙蚕的居住迹,弹涂鱼的居住迹和爬行迹等,垂向潜穴主要呈I型、L型、Y型和U型。(3)研究区内潜穴形态与Arenicolites、Cylindrichnus、Diplocraterion、Ophiomorpha、Palaeophycus、Skolithos等遗迹化石进行了类比分析,并与Skolithos遗迹相存在相似之处。研究了下珠江三角洲平原生物遗迹组成及分布特征,绘制了生物及遗迹分布图,确定了下珠江三角洲平原的遗迹学特征,为下三角洲古遗迹学和古沉积环境提供了现代实证。

    2025年03期 v.45;No.215 1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0K]
    [下载次数:7 ] |[阅读次数:0 ]
  • 长江三角洲下切河谷全新世以来千年尺度海岸线变迁及沉积环境演化

    程瑜;郝社锋;邹欣庆;骆丁;高丙飞;袁峰;徐扛;

    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低海拔、沉积速率大、人口密度高、人地关系矛盾突出等特点,也是受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影响最大的区域之一。恢复长江三角洲全新世以来的区域海岸线变迁,有助于理解该地区对未来海平面上升的响应。本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下切河谷顶端YZSW4孔为研究对象,建立全新世以来高分辨率的地层序列,并结合已发表的钻孔,建立高程-年龄-沉积相等基本属性数据集,恢复长江三角洲古地形地貌,并探讨三角洲的演变过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红桥亚三角洲和黄桥亚三角洲在11.0~9.0、9.0~7.0、7.0~4.0、4.0~0 kaBP 4个阶段的沉积环境分别为潮汐河道、河口湾、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沉积速率呈现高-低-高-低的特征,红桥、黄桥沙坝并不是按照形成的先后相互衔接的,而是具有同期性,形成时间为7.6~4.0ka。全新世以来,长江三角洲的堆积作用受控于古河口的位置、轮廓形状及海平面变化,11.0~9.0ka,海平面快速上升,大量沉积物在古河口附近堆积下来;9.0~7.0 ka,为强潮型的河口湾,沉积物在远离湾顶的区域堆积;7.0 ka以来,海平面趋于稳定,在古河口附近堆积。

    2025年03期 v.45;No.215 2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1K]
    [下载次数:14 ] |[阅读次数:0 ]
  • 港珠澳大桥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端元解析与运移趋势分析

    曾维主;郑兆勇;黄志雄;黄龙;

    对港珠澳大桥海域2021年5月采集的5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联合粒度端元解析和粒径趋势分析技术,探讨了各端元组成的来源和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的平均粒径为1.95~7.45Φ,以泥质粉砂和砂质粉砂类型为主,可划分为3个粒度端元:泥质端元1和细粉砂端元2主要分布于大桥西北部,端元1呈现向西南运移趋势;粗粉砂或细砂端元3主要分布于大桥东南部,呈现向西北运移趋势。端元1和端元2分布和运移趋势与悬浮物基本一致,主要受径流泥沙输入影响;端元3主要分布于悬浮物浓度低值区,受潮流动力影响较大;大桥建设前后表层沉积物呈现明显的粗化趋势,可能主要与近年来伶仃洋径流泥沙输入量降低和潮流动力增强有关。

    2025年03期 v.45;No.215 4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2K]
    [下载次数:7 ] |[阅读次数:0 ]
  • 近40年来海州湾砂质海岸冲淤变化分析

    钱程;夏非;张永战;

    基于海州湾1984—2022年47幅遥感影像和1980—2014年4期海图,计算分析了上述时段砂质海岸潮间带在100/150/200 cm三种潮位下的出露面积变化、水下岸坡等深线和冲淤的空间变化,进而讨论了该砂质海岸冲淤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1984—2022年潮间带出露面积存在5次先增后减的起伏,以赣榆港二期工程为界,北部和南部面积均有明显减少,其中2011年建港前存在3次起伏,北部有所减少而南部基本稳定,2011年建港后存在2次起伏,北部有明显减少而南部也有所减少。北部减少主要受围垦和建港占用影响,南部则受人为占用影响较小。若不考虑人为占用,2011年建港前北部和南部面积均略有增加,2011年建港后北部面积略有增加而南部面积有明显减少。(2) 1980—2003年,水下岸坡所有等深线均呈现后退趋势,北部以弱侵蚀为主,自北向南,近岸总体由弱侵蚀逐渐转变为弱淤积,南部远岸表现弱侵蚀;2003—2014年,等深线变化趋势发生转变,2 m和10 m等深线向海前进,而5 m等深线仍向岸后退,赣榆港区工程及其向南延伸区域表现不同程度的侵蚀,北部近岸局部侵蚀,而其他区域则基本表现淤积,其中远岸淤积尤为明显。(3)赣榆港区防波堤建设引发的水动力条件减弱和泥沙自北向南运移受阻,是造成建港后潮间带北部基本稳定、略有淤积和南部明显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水下岸坡,建港前北部弱侵蚀、南部弱淤积的空间格局,可能与沉积物自东北向西南的净输运趋势有关,而建港后港区侵蚀向南延伸和其他区域总体淤积的空间格局,可能与人工疏浚吹填工程的改造有关。

    2025年03期 v.45;No.215 5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8K]
    [下载次数: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粒度端元模型的烟台市养马岛海域沉积动力及物源解析

    汤世凯;李亨健;强萌麟;黎奕宏;孙韶泽;殷焘;于林弘;

    基于养马岛海域30个表层沉积物粒度测试数据,计算沉积物粒度参数、分解粒度端元,结合区域水动力、岸线类型等因素对沉积物的沉积动力环境和物质来源解析判别。结果表明,海域沉积物平均粒径Φ值从河流入海口向远离岸线方向逐渐变大,分选性由中等逐渐变差,偏度以极正偏为主,峰度为中等—尖锐。粒度数据中提取出4个单峰端元组分,EM1、EM2、EM3和EM4粒级Φ值范围分别为2.75~8.75、3.00~6.25、2.25~4.25和1.50~3.75,EM1端元代表了水深较深、水动力弱沉积环境,物源是黄海沿岸流携带的黄河入海泥沙细粒物质;EM2端元代表了潮流波浪叠加作用下水动力较弱的沉积环境,物源是黄海沿岸流携带的黄河入海泥沙与海水侵蚀基岩海岸产生碎屑的混合物质;EM3端元为潮流、波浪叠加和航道影响下水动力较强的沉积环境,物源是入海河流携带泥沙混合海水侵蚀砂、泥岸线的碎屑。EM4端元代表了水深浅,海水与河水动力共同作用下强水动力沉积环境,物源为入海河流携带泥沙混合海水侵蚀砂、泥岸线以及人类活动产生的碎屑。

    2025年03期 v.45;No.215 6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4K]
    [下载次数:9 ] |[阅读次数:0 ]
  • 海底热液烟囱体中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骈泽宇;宿蕾;张燕;王鹏;李江涛;

    海底热液喷口是地球内部与海洋之间重要的物质和能量交换通道,其地质背景决定了喷出流体的化学成分。热液烟囱体是海底热液喷口的典型结构与生态单元,栖息着类型多样且生理功能各异的微生物类群。这些微生物能够利用高温热液与低温海水之间的化学不平衡或通过各种硫化物矿物风化蚀变获取维持自身代谢所必须的能量,并根据陡峭的温度、pH、Eh和还原化合物浓度的环境梯度,选择性地分布在烟囱体的各种生态位中。基于高通量测序和组分分析发现,烟囱体中微生物生命过程中涉及到的营养代谢类型包含硫氧化、硫还原、甲烷氧化、产甲烷、氢营养、铁氧化、硝化及反硝化等多种代谢方式,暗示了它们在全球元素循环中的潜在作用。本文系统地总结了在全球范围内热液烟囱体中栖息的微生物群系及其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有利于全面、系统地认识和理解热液微生物的生存策略及其对环境的响应机制以及热液微生物参与的地球化学循环。

    2025年03期 v.45;No.215 7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6K]
    [下载次数:344 ] |[阅读次数:0 ]

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

  • 高黎贡山南段不同气候条件下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

    夏顶洪;赵忠强;张佳琳;李振阳;曾丽源;何洪鸣;宋垠先;陈忠;

    高黎贡山气候垂直分带明显,山体两侧分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干热河谷气候,水热条件差异大。通过对高黎贡山南段东西两侧5个风化剖面的研究,利用矿物组成与稀土元素分析方法,对比得到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两侧矿物包括石英、长石、方解石、白云石、伊利石与高岭石等,西侧还出现了白云母、蒙脱石与蒙脱石-绿泥石混层矿物等,表明西侧风化更强。总体上,西侧风化剖面稀土元素(REE)含量高于东侧,分异程度也更大,随着海拔的降低,稀土元素逐渐富集;东侧REE含量相对较低,存在一定波动,可能与遭受一定程度的淋滤作用和较强的蒸发作用有关。东西两侧都呈现明显的Eu负异常,西侧负异常更大,西侧Ce均为正异常而东侧为弱负异常。随着pH的升高,两侧均出现轻重稀土富集的现象,而西侧富集更加显著。稀土元素与矿物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轻稀土(LREE)与碳酸盐和黏土矿物相关性强,重稀土(HREE)与碳酸盐和长石矿物联系密切。风化壳中Eu/Sm和Ce/Eu比值对母岩具有较好的指示,西侧母岩来自于花岗质岩石,东侧为沉积岩。

    2025年03期 v.45;No.215 8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1K]
    [下载次数:11 ] |[阅读次数:0 ]
  • 阿拉斯加俯冲带构造不均匀性及其对板间逆冲型大地震的影响

    王超平;刘鑫;赵大鹏;郭玲莉;苟涛;

    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到北美板块之下,阿拉斯加俯冲带弧前地区频繁发生板间逆冲型大地震。大地震的空间分布并不均匀,且孕震机制仍不清晰。为了厘清阿拉斯加俯冲带弧前板间逆冲型大地震的成因机制,本研究收集了2018—2019年间布设在阿拉斯加地区的268台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远震波形数据,从中测量了25~100 s周期的远震瑞利波振幅和相位数据。通过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建立了一个新的阿拉斯加俯冲带上地幔三维剪切波速度模型。成像结果显示,在阿拉斯加弧前之下,存在着沿海沟方向的横向构造变化。在弧前板间逆冲型大地震震源区之下,俯冲板片常呈现为显著的高速异常体,并被具有明显低速异常的板下地幔所撑起。该特征表明,在板间逆冲型大地震震源区之下发生了软流圈的聚集,这可能增加了俯冲板片的浮力,从而加强了俯冲板片与上覆板块间的耦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弧前板间逆冲型大地震的形成。

    2025年03期 v.45;No.215 9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2K]
    [下载次数:1 ] |[阅读次数:0 ]
  • 水下低凸起背景潮汐沙脊三维地震表征及其沉积过程模拟——以西湖凹陷平湖组为例

    柴亚伟;李磊;覃军;刘建斌;何苗;张忠坡;杨潘;赵兴;

    西湖凹陷平湖组地层中广泛分布潮汐沙脊,前人对潮汐沙脊的形成过程和控制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分析和推测,但未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共同对潮汐沙脊成因的影响。本文利用钻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对西湖凹陷平湖组的潮汐沙脊形态特征及空间展布进行研究,并通过沉积数值模拟的方法探究潮汐沙脊的形成过程和控制因素。研究取得以下认识:(1)研究区的潮汐沙脊发育在平湖组中段的水退时期,纵向上多个沙脊叠置,在平面上可以看到孤立分布呈条带状的潮汐沙脊,潮汐沙脊展布方向和潮流方向相近。(2)潮汐沙脊的形成主要以潮汐作用为主。河流作用将砂体搬运到入海口的河口湾沉积形成了三角洲,为研究区输入了物源。退潮时砂体被向海搬运,涨潮时缓坡上潮流被砂体较厚处阻挡发生偏转;潮流水动力在砂体间的薄弱处冲刷侵蚀,将砂体改造成孤立生长的细长条形潮汐沙脊。(3)潮汐沙脊的形成受到了潮流水动力和水下低凸起的影响。在潮流水动力较弱的时候,潮流将砂体平铺在水下低凸起上。随着潮流水动力增强,砂体被带向更深的地带,并被侵蚀改造形成长条形潮汐沙脊。水下低凸起起到了阻挡的作用。当水下低凸起高度较低时,河流作用较强,潮汐作用对砂体改造不明显;当高度增高时,阻挡了河流作用继续向海的搬运过程,潮汐作用将砂体搬运到缓坡上,并沉积形成了潮汐沙脊。

    2025年03期 v.45;No.215 109-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7K]
    [下载次数:17 ] |[阅读次数:0 ]

油气与矿产

  • 海洋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成藏体系研究进展

    李世兴;孙运宝;曹红;耿威;陈唯;张喜林;张栋;徐翠玲;陈烨;周渝程;吕泰衡;孙治雷;

    在全球能源结构迅速向低碳甚至无碳转型的背景下,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凭借其巨大的能源潜力,已成为能源领域内重要的关注对象和研究热点,而其中的海洋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由于埋藏浅、易开采、环境敏感等诸多特点备受关注。本文概述了当前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体系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剖析了其成藏过程中的地质作用、气体来源、运移通道、储层特征等关键控制因素,阐明了全球典型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藏的分布和特征,探讨了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在海洋碳循环和深海生境塑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在水合物产业化的重要前景,最后展望了海洋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系统未来的研究思路和方向,希望能引起公众和学界对这种特殊类型能源的重视,从而加强全社会对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的关注与兴趣。

    2025年03期 v.45;No.215 120-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8K]
    [下载次数:9 ] |[阅读次数:0 ]
  • 印度扇近海盆地重磁场融合与油气盆地构造解析

    张菲菲;韩波;朱莹洁;廖晶;王万银;

    印度扇近海盆地是巴基斯坦海域重要的油气勘探目标区,但盆地尚处于勘探早期,受限于勘探资料的数量和品质,对盆地内部结构认识不够清晰,制约了该地区油气调查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以新一代卫星测高重力异常数据(V29.1)和EMGA2地磁网格数据(V2)为基础,利用重、磁场融合技术得到印度扇近海盆地及邻区重磁场融合结果,并对该研究区盆地内部油气构造格架进行研究。通过研究表明,重磁场融合结果能够很好刻画印度扇近海盆地内部结构:低磁低重对应盆地沉积坳陷区,高磁低重对应有岩浆岩侵入的坳陷区,高磁高重对应盆地隆起区,低磁高重对应碳酸盐岩台地区;结合钻井和二维地震资料,推断印度扇近海盆地呈现“三坳两隆”的构造格架,且受不同期次构造运动的影响,盆地“东西分块”特征明显。本次新划定盆地西南部的西部坳陷、西部隆起,南部坳陷面积增大,盆地南缘位于帕拉蒂纳脊附近。该研究成果为印度扇近海盆地及邻区基础地质、油气勘探研究提供依据。

    2025年03期 v.45;No.215 132-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1K]
    [下载次数:123 ] |[阅读次数:0 ]

第四纪地质

  • 方解石结晶度在中亚北部黄土古气候重建中的应用

    王燕萍;宋友桂;韩丽;李越;肖静芸;

    黄土碳酸盐矿物是古气候重建的重要载体,而在中亚干旱区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尚不明确,尤其是方解石成因的区分及其结晶度的气候指示潜力有待深入挖掘。本文以中亚北部干旱区表土和黄土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了方解石矿物学特征,以方解石(104)晶面衍射峰的峰形参数比(峰高/峰面积,H/A值)表征结晶度,并运用广义加性模型系统评估了气候因子与方解石结晶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次生方解石的H/A值(4.21±0.62)显著低于混合成因方解石(6.25±0.82),H/A值与年蒸散量呈显著负相关,可作为古蒸散强度的潜在代用指标。分析发现年蒸散量与年均温的非线性交互效应可解释H/A值76%的变异。H/A值在寒冷或温暖的温度背景下(0~2℃或6~10.5℃)与蒸散量密切相关。而在过渡温度区间(2.5~5.5℃或11~12℃),H/A值随蒸散量的变化存在阈值效应。研究表明方解石结晶度在中亚古气候重建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为解析中亚干旱区第四纪环境演变提供了新的矿物学视角和方法支持。

    2025年03期 v.45;No.215 144-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2K]
    [下载次数: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孢粉定量重建的阿尔泰山过去两千年降水变化

    李月静;张样洋;李耀明;张东良;

    为预测未来新疆降水趋势,更好地了解区域长时间尺度降水变化特征是当前古环境研究的关注点。本文基于新疆北部88 cm玉什库勒泥炭岩芯孢粉数据和收集附近800 km范围内627个现代表土孢粉,利用现代类比(MAT)方法,定量重建了阿尔泰山过去2 000 a的降水量变化。结果显示,玉什库勒降水量范围为132~300 mm,0—1010 AD为湿润时期(平均为224 mm),1010—2020 AD为变干时期(平均为182 mm),其中最高降水量出现在约750 AD(300 mm),最低降水量出现在约1910 AD(132 mm)。结合阿尔泰山树轮记录的气温数据,过去2 000 a水热模式呈现了暖湿-冷湿-暖干-冷干-暖湿的演变过程,该变化过程受到NAO和太阳辐射变化引起的西风带南移影响。本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阿尔泰山气候变化机制和规律,为未来的气候预测提供重要参考。

    2025年03期 v.45;No.215 157-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4K]
    [下载次数:187 ] |[阅读次数:0 ]

技术方法

  • 基于光纤感测技术的水合物储层动态温度、应力监测探头研发

    陈明涛;李彦龙;赵强;张亚娟;范好好;王振豪;吴能友;

    水合物生成与分解以及加载变形下含水合物沉积物内部的温度、应力变化规律对破解水合物储层失稳破坏的演化机制至关重要。为了监测含水合物沉积物内部温度、应力在水合物生成、分解、变形等全过程中的演化机制,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含水合物沉积物温度、应力监测方案,并研制了集温度、应力监测于一体的光纤探头,实现了从沉积物装样到水合物合成到加载变形,再到水合物分解过程中试样温度和应力的监测。与常规热电阻温度传感器和加载压力传感器监测数据初步对比表明,二者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但在数值上存在一定差异,分析认为是储层的非均质性、应力加载端与光纤感测端的距离变化共同导致。整体而言,光纤感测探头可以较好地捕捉因水合物合成产生的挤压应力升高与水合物分解过程中含水合物沉积物水平应力的降低。

    2025年03期 v.45;No.215 166-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9K]
    [下载次数:4 ] |[阅读次数:0 ]
  • 表面活性剂抑制不同油水分离体系内甲烷水合物生成的热力学影响研究

    付娟;卢思;刘世君;万丽华;吴能友;黄丽;苏秋成;

    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水合物分解产生的甲烷以及储层内原位游离气,在合适的低温和高压条件下易重新形成水合物,导致泥水分界线附近高压井筒或管道的堵塞,从而带来安全隐患。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使用表面活性剂作为水合物抑制剂,以有效防止水合物的再生成。本文利用高压微量热仪研究了低剂量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DDBAC)对不同油水分离体系中甲烷水合物生成与分解过程的影响。研究选用了四丁基甲基乙醚(TBME)-H_2O、甲基环己烷(MCH)-H_2O、环戊烷(CP)-H_2O体系及对比实验纯水。实验结果表明,低剂量表面活性剂对纯水中甲烷水合物的生成量影响较小,但对水合物结构有一定影响,更倾向于只生成I型甲烷水合物。然而,在TBME-H_2O、MCH-H_2O、CP-H_2O油水分离体系内,低剂量表面活性剂对甲烷水合物及甲烷混合水合物的生成与分解过程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表面活性剂减小了甲烷在油相中的溶解度,大幅度降低了水合物的生成量,使得TBME、MCH体系易生成纯甲烷水合物,CP体系生成结构更为复杂的混合型水合物。此外,表面活性剂的抗团聚性使得大分子不容易进入笼型,从而不容易形成H型水合物。研究结果对理解低剂量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油水分离体系中的不同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3期 v.45;No.215 181-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7K]
    [下载次数:10 ] |[阅读次数:0 ]
  • RPO-14C技术及其在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上的应用

    马海悦;包锐;

    基于沉积物样品的热稳定性进行分析和表征是稳定有机碳性质研究的常用方法,反映和重建了有机碳在环境中的演化和循环过程。热裂解/氧化(Ramped Pyrolysis/Oxidation,RPO)-~(14)C分析技术及其应用是目前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也是研究沉积物有机碳埋藏与保存过程的有效方法。本文初步介绍了RPO-~(14)C分析的测试方法和基本原理,阐述了热裂解/氧化及~(14)C分析的装置细节,指出了包括装置改造、温度控制等在内的技术改进及与不同方法的联用拓展。RPO-~(14)C分析技术在有机地球化学领域的沉积物研究方面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1)揭示有机碳迁移、改造和保存机制;(2)改进沉积物年代学;(3)示踪沉积物记录的环境污染。RPO-~(14)C能够对不同热稳定性有机碳进行高效分离,因此沉积物有机碳在自然环境中产生、迁移、改造、埋藏的过程能够借助热解特征得以重建,进而反演和评估全球范围内的有机碳循环机制和碳汇格局。最后,总结了该技术在海洋有机碳表征方面的应用前景及未来发展方向,对未来在更广泛的研究区域开展相关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2025年03期 v.45;No.215 189-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2K]
    [下载次数:242 ] |[阅读次数:0 ]

征稿简则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征稿简则

    <正>《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管、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性期刊。其办刊方针是:坚持以创新性、前沿性、系统性为特色,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依靠和联系广大海洋地质工作者,探索海洋地质过程科学奥秘,聚焦基础理论研究,促进地球科学全面发展,通过报道高水平科研成果,促进海洋地质科研人才成长。

    2025年03期 v.45;No.215 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0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