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红飞;吴峰;叶茂松;祝幼华;王静雯;
海南岛岸礁体系是中国重要的珊瑚礁资源之一,然而针对其沉积演化过程仍然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基于海南岛文昌市长圮港近岸ZK-6钻井,通过AMS~(14)C定年、宏观岩芯观察、镜下薄片鉴定等方法,对钻井沉积特征(岩性、生物组分)进行了精细刻画,建立了研究区岸礁沉积演化序列,探讨了岸礁发育演化控制因素。AMS ~(14)C测年结果表明,岸礁发育时间为中晚全新世(7 560~3 410 aBP),沉积相以礁坪相与礁后相多次交替出现为特征。岸礁发育演化的控制因素包括海平面变化和古海水温度。相对较低的海平面条件下研究区主要发育礁坪相,而相对较高的海平面条件下研究区主要发育礁后相;古海水温度对岸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沉积速率上,表现为古海水温度的升高会促进岸礁沉积的速率增大。研究认为,海平面变化是海南岛东北侧岸礁在7 560~3 410 aBP期间发育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以此揭示了海南岛岸礁珊瑚群落生态系统演化规律,为岸礁珊瑚群落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2025年03期 v.45;No.215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6K] [下载次数:144 ] |[阅读次数:2 ] - 王媛媛;张亚斌;王晓波;张国成;
下珠江三角洲平原受河流和海洋共同影响,生物种类繁多且对环境响应灵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沉积环境特征。通过使用三维重构技术,对研究区内不同微环境中的生物遗迹组成进行了精细研究,对沉积环境中的盐度、粒度、浑浊度、TOC等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研究区内造迹生物有甲壳类动物螃蟹、环节动物沙蚕、双壳类动物河蚬、弹涂鱼以及鸟类等,其中甲壳类螃蟹和环节动物沙蚕为主要造迹生物。(2)研究区内主要生物遗迹有双壳类动物河蚬的进食迹、居住迹,甲壳类动物螃蟹的居住迹和爬行迹,环节动物沙蚕的居住迹,弹涂鱼的居住迹和爬行迹等,垂向潜穴主要呈I型、L型、Y型和U型。(3)研究区内潜穴形态与Arenicolites、Cylindrichnus、Diplocraterion、Ophiomorpha、Palaeophycus、Skolithos等遗迹化石进行了类比分析,并与Skolithos遗迹相存在相似之处。研究了下珠江三角洲平原生物遗迹组成及分布特征,绘制了生物及遗迹分布图,确定了下珠江三角洲平原的遗迹学特征,为下三角洲古遗迹学和古沉积环境提供了现代实证。
2025年03期 v.45;No.215 1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0K] [下载次数:7 ] |[阅读次数:0 ] - 程瑜;郝社锋;邹欣庆;骆丁;高丙飞;袁峰;徐扛;
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低海拔、沉积速率大、人口密度高、人地关系矛盾突出等特点,也是受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影响最大的区域之一。恢复长江三角洲全新世以来的区域海岸线变迁,有助于理解该地区对未来海平面上升的响应。本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下切河谷顶端YZSW4孔为研究对象,建立全新世以来高分辨率的地层序列,并结合已发表的钻孔,建立高程-年龄-沉积相等基本属性数据集,恢复长江三角洲古地形地貌,并探讨三角洲的演变过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红桥亚三角洲和黄桥亚三角洲在11.0~9.0、9.0~7.0、7.0~4.0、4.0~0 kaBP 4个阶段的沉积环境分别为潮汐河道、河口湾、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沉积速率呈现高-低-高-低的特征,红桥、黄桥沙坝并不是按照形成的先后相互衔接的,而是具有同期性,形成时间为7.6~4.0ka。全新世以来,长江三角洲的堆积作用受控于古河口的位置、轮廓形状及海平面变化,11.0~9.0ka,海平面快速上升,大量沉积物在古河口附近堆积下来;9.0~7.0 ka,为强潮型的河口湾,沉积物在远离湾顶的区域堆积;7.0 ka以来,海平面趋于稳定,在古河口附近堆积。
2025年03期 v.45;No.215 2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1K] [下载次数:14 ] |[阅读次数:0 ] - 曾维主;郑兆勇;黄志雄;黄龙;
对港珠澳大桥海域2021年5月采集的5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联合粒度端元解析和粒径趋势分析技术,探讨了各端元组成的来源和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的平均粒径为1.95~7.45Φ,以泥质粉砂和砂质粉砂类型为主,可划分为3个粒度端元:泥质端元1和细粉砂端元2主要分布于大桥西北部,端元1呈现向西南运移趋势;粗粉砂或细砂端元3主要分布于大桥东南部,呈现向西北运移趋势。端元1和端元2分布和运移趋势与悬浮物基本一致,主要受径流泥沙输入影响;端元3主要分布于悬浮物浓度低值区,受潮流动力影响较大;大桥建设前后表层沉积物呈现明显的粗化趋势,可能主要与近年来伶仃洋径流泥沙输入量降低和潮流动力增强有关。
2025年03期 v.45;No.215 4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2K] [下载次数:7 ] |[阅读次数:0 ] - 钱程;夏非;张永战;
基于海州湾1984—2022年47幅遥感影像和1980—2014年4期海图,计算分析了上述时段砂质海岸潮间带在100/150/200 cm三种潮位下的出露面积变化、水下岸坡等深线和冲淤的空间变化,进而讨论了该砂质海岸冲淤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1984—2022年潮间带出露面积存在5次先增后减的起伏,以赣榆港二期工程为界,北部和南部面积均有明显减少,其中2011年建港前存在3次起伏,北部有所减少而南部基本稳定,2011年建港后存在2次起伏,北部有明显减少而南部也有所减少。北部减少主要受围垦和建港占用影响,南部则受人为占用影响较小。若不考虑人为占用,2011年建港前北部和南部面积均略有增加,2011年建港后北部面积略有增加而南部面积有明显减少。(2) 1980—2003年,水下岸坡所有等深线均呈现后退趋势,北部以弱侵蚀为主,自北向南,近岸总体由弱侵蚀逐渐转变为弱淤积,南部远岸表现弱侵蚀;2003—2014年,等深线变化趋势发生转变,2 m和10 m等深线向海前进,而5 m等深线仍向岸后退,赣榆港区工程及其向南延伸区域表现不同程度的侵蚀,北部近岸局部侵蚀,而其他区域则基本表现淤积,其中远岸淤积尤为明显。(3)赣榆港区防波堤建设引发的水动力条件减弱和泥沙自北向南运移受阻,是造成建港后潮间带北部基本稳定、略有淤积和南部明显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水下岸坡,建港前北部弱侵蚀、南部弱淤积的空间格局,可能与沉积物自东北向西南的净输运趋势有关,而建港后港区侵蚀向南延伸和其他区域总体淤积的空间格局,可能与人工疏浚吹填工程的改造有关。
2025年03期 v.45;No.215 5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8K] [下载次数:5 ] |[阅读次数:0 ] - 汤世凯;李亨健;强萌麟;黎奕宏;孙韶泽;殷焘;于林弘;
基于养马岛海域30个表层沉积物粒度测试数据,计算沉积物粒度参数、分解粒度端元,结合区域水动力、岸线类型等因素对沉积物的沉积动力环境和物质来源解析判别。结果表明,海域沉积物平均粒径Φ值从河流入海口向远离岸线方向逐渐变大,分选性由中等逐渐变差,偏度以极正偏为主,峰度为中等—尖锐。粒度数据中提取出4个单峰端元组分,EM1、EM2、EM3和EM4粒级Φ值范围分别为2.75~8.75、3.00~6.25、2.25~4.25和1.50~3.75,EM1端元代表了水深较深、水动力弱沉积环境,物源是黄海沿岸流携带的黄河入海泥沙细粒物质;EM2端元代表了潮流波浪叠加作用下水动力较弱的沉积环境,物源是黄海沿岸流携带的黄河入海泥沙与海水侵蚀基岩海岸产生碎屑的混合物质;EM3端元为潮流、波浪叠加和航道影响下水动力较强的沉积环境,物源是入海河流携带泥沙混合海水侵蚀砂、泥岸线的碎屑。EM4端元代表了水深浅,海水与河水动力共同作用下强水动力沉积环境,物源为入海河流携带泥沙混合海水侵蚀砂、泥岸线以及人类活动产生的碎屑。
2025年03期 v.45;No.215 6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4K] [下载次数:9 ] |[阅读次数:0 ] - 骈泽宇;宿蕾;张燕;王鹏;李江涛;
海底热液喷口是地球内部与海洋之间重要的物质和能量交换通道,其地质背景决定了喷出流体的化学成分。热液烟囱体是海底热液喷口的典型结构与生态单元,栖息着类型多样且生理功能各异的微生物类群。这些微生物能够利用高温热液与低温海水之间的化学不平衡或通过各种硫化物矿物风化蚀变获取维持自身代谢所必须的能量,并根据陡峭的温度、pH、Eh和还原化合物浓度的环境梯度,选择性地分布在烟囱体的各种生态位中。基于高通量测序和组分分析发现,烟囱体中微生物生命过程中涉及到的营养代谢类型包含硫氧化、硫还原、甲烷氧化、产甲烷、氢营养、铁氧化、硝化及反硝化等多种代谢方式,暗示了它们在全球元素循环中的潜在作用。本文系统地总结了在全球范围内热液烟囱体中栖息的微生物群系及其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有利于全面、系统地认识和理解热液微生物的生存策略及其对环境的响应机制以及热液微生物参与的地球化学循环。
2025年03期 v.45;No.215 7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6K] [下载次数:344 ] |[阅读次数:0 ]